发布时间:2023-07-03 20:30:11 点击量:
摘 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
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教育;
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两个学习场所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
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
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
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
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
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 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
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三)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凯时kb88平台登录官网
在企业,他们是学徒。
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
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四)由两类教师负责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类教师,即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
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
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
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
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
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五)两种指导文件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
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
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
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
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
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六)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
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
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七)两种考试制度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
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
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
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
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
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八)两条渠道的经费来源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
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
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向培养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企业联合实行定向培养机制,这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不会浪费教育资源,培养出不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
(三)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联合建立培训机构 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
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著名的国家之一,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个欧洲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因此我们可以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认为的三点:第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依旧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或机构实践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第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行业与市场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齐全,涵盖工业、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而且每个专业都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
这意味着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靠领导决策,而是由行业和市场来决定。
这样能够保证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毕业生毕业后更易就业。
第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企业参与。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参与非常重要,企业不仅提供实习机会,还担任着校企合作、教育规划和教育评估等职责。
通过企业参与,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还能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总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企业参与等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应该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